掃一掃手機端 向我付款 微信公眾號
地址::南寧市明秀東路北六里印染廠宿舍內
即振寧翠峰小區東門旁
手機:13557996079
座機:0771-3323797
QQ:1341815573 / 1296281290
傳真:0771-3323797
COPYRIGHT ? 廣西南寧城瑋汽車租賃有限公司 桂ICP備11002768號
您所在的位置:
全面告急!全球汽車將減產810萬輛
因為缺芯,全球汽車行業又一次陷入集體焦慮。
“缺芯潮”愈演愈烈的同時,全球汽車產業正在掀起一輪減產潮。據Auto Forecast Solutions(AFS)的最新數據顯示,因全球汽車“缺芯”加劇,截至8月29日,全球汽車累計減產達688.7萬輛。同時,AFS預測,2021年全球汽車將減產810.7萬輛。據彭博消息,寶馬CEO預計“芯片危機”還將持續6至12個月。
一邊缺芯,一邊擴產。根據《華爾街日報》報道,周二,英特爾首席執行官Pat Gelsinger稱,英特爾計劃在歐洲建立兩家新的芯片工廠,投資總額達800億歐元(約6100億人民幣)。新的工廠將緩解電腦、汽車和電子產品芯片需求增加等問題。
汽車芯片,從未顯得如此重要。分析人士認為,這一輪“缺芯潮”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、疫情沖擊。在大量汽車芯片生產線停產或轉產的情況下,2021年全球汽車行業突然迅速復蘇,導致汽車芯片產能跟不上涌現的需求;另外,全球汽車產業當前面臨的第三輪“缺芯潮”的另一個原因是,東南亞疫情,東南亞地區占據了全球27%的半導體封測產業份額,而馬來西亞全球占比高達13%。
目前,漲價、擴產幾乎成了全球芯片行業的主旋律。臺積電、三星、聯電等半導體巨頭再一次集體掀起漲價潮,漲價幅度在10%-20%。
全球汽車行業告急
剛剛過去的周末,芯片再一次引發了汽車行業的集體焦慮。
9月5日,外媒援引Auto Forecast Solutions的最新數據稱,因全球汽車“缺芯”加劇,截至8月29日,全球汽車累計減產達688.7萬輛,較上周增加44.5萬輛。同時,AFS預測,今年汽車將減產810.7萬輛。而在8月中旬,AFS推測的這一數字仍為710萬輛。
具體來看,北美洲預計減產汽車246.5萬輛;歐洲預計減產229.3萬輛;中國預計減產166.6萬輛;亞洲其他國家合計減產133.6萬輛;南美洲預計減產28.5萬輛;中東和非洲合計減產6.2萬輛。根據AFS預測,未來4個月,全球仍將減產汽車121.9萬輛。
而這背后是,各大汽車廠商掀起的停產潮。
8月19日,全球第一大汽車制造商日本豐田汽車被曝出,由于芯片短缺及東南亞新冠疫情擾亂了供應鏈,將9月全球汽車產量削減40%,包括愛知縣的高岡工廠在內的多家日本工廠的生產線將暫停生產;
8月21日,大眾集團表示,由于半導體供應緊張,該公司可能需要進一步減產,大眾將削減沃爾夫斯堡主要工廠的產量;
9月2日,蔚來汽車表示,由于半導體供應存在不確定性和波動性,現下調今年第三季度的交貨量預期;
9月3日,據CNBC報道,由于半導體芯片短缺,通用汽車再次大幅削減其北美工廠的產量,并將新增或延長其位于美國、加拿大和墨西哥的8家工廠的停工時間;
……
多家車企內部人士表示,7月至今,爆發的新一輪“缺芯”的影響面積、缺貨程度,尤勝2020年底和2021年二季度,包括大眾、本田、日產等在內多家外企中國合資公司和本土車企已經連續3個月產量接近于“腰斬”。
慕尼黑經濟研究所IFO認為,新近發生的半導體供應問題將影響83%的關聯汽車企業,這是近30年以來最嚴重的危機,按照當下的情勢,這場危機或將會持續一段時間。
“芯片荒”造成的大規模減產正在向銷售端傳導。進入第三季度,部分車企的4S店出現沒有現車,購車周期長的情況。以奔馳為例,奔馳E級和GLC在深圳地區某些4S基本沒有現貨,提車周期延長至2-3個月左右。
另外,車企銷量也正在受到影響,本田于9月4日發布了其在中國的終端汽車銷量數據,其8月在中國的終端汽車銷量為 91694 輛,同比下降38.3%。本田解釋稱,主要受新冠疫情及零部件供應緊張的影響。
被“缺芯”的恐慌情緒支配下,部分車企正在瘋狂加價搶購關鍵芯片。據報道,目前車聯網導航芯片的最新價格是去年同期的5~7倍,甚至一些汽車電子的關鍵芯片,最高漲價超過20倍。此前,特斯拉CEO馬斯克在網絡社交媒體中吐槽:“搶芯片就像搶廁紙”。
愈演愈烈的“缺芯潮”
汽車芯片,從未顯得如此重要。
那么,為何這一輪“缺芯潮”受傷最深的是汽車行業?為何接二連三出現“缺芯潮”?
按照功能劃分,汽車芯片大致可以分為三類:第一類負責算力和處理,比如用于自動駕駛感知和融合的AI芯片,用于發動機/底盤/車身控制的傳統MCU(電子控制單元);第二類負責功率轉換,如IGBT(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)等功率器件;第三類是傳感類芯片,用于自動駕駛各種雷達,以及氣囊、胎壓檢測等等。
據測算,傳統汽車的芯片數量大約在500~600枚/輛,在新能源、自動駕駛等電子化趨勢下,現在汽車搭載的芯片數量大約在1000~1200枚/輛,而一些以智能為主打的車型,則需要的芯片數量更多。此前,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曾表示,現在一輛小鵬汽車差不多搭載了1700顆芯片。
業內人士介紹稱,少一枚核心芯片,都將直接影響到整輛汽車的生產,目前市場最缺的MCU(微控制單元)芯片主要用于剎車、空調、儀表、安全、門鎖和其他系統,直接關系到整車安全。
而這一輪“缺芯潮”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、疫情沖擊。
近日,芯片企業安森美總裁Hassane El-Khoury分析“缺芯潮”的原因稱,2018年大部分客戶采購、囤積了大量芯片,2019年整個半導體行業進入了銷售庫存的階段,客戶訂單大幅下滑,2020年疫情席卷全球,行業對汽車消費前景悲觀,大量汽車芯片生產線停產或轉產,到了2021年汽車行業迅速復蘇,導致汽車芯片產能跟不上涌現的需求,這是當下缺芯最大的原因。
當前,全球汽車面臨的第三輪“缺芯潮”主要是因為東南亞疫情的沖擊。以馬來西亞為中心的某汽車芯片供應商的工廠,繼關廠停產數周后,再次被當地政府要求關閉部分生產線至8月21日。這直接導致了芯片供應的惡化,并且從原先MCU擴展到核心芯片也出現缺失。
數據顯示,東南亞地區占全球27%的半導體封測產業份額,而馬來西亞全球占比高達13%。2019年,馬來西亞出口了5695億元人民幣的電子產品及相關零部件,占據了該國當年的外貿出口近40%的份額。
8月3日,全球第一大車載芯片供應商—英飛凌在最新的財報發布會上稱,受新冠疫情沖擊,其位于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工廠自6月份起關閉了2個月,預計本月才能恢復生產,目前庫存非常緊張,預計要到2022年才能恢復供需平衡。
令人揪心的是,目前馬來西亞疫情仍在蔓延,據該國衛生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,9月5日,馬來西亞新增確診病例再次超2萬例,達到20396例,累計確診184.5萬例;新增死亡病例336例,累計死亡18219例。
汽車領域需要車規級芯片,目前正常運行的芯片產線有限,另外大火、地震、極寒天氣等原因也導致汽車芯片主力工廠停產,加劇了汽車芯片短缺情況。
集體漲價,瘋狂擴產
“缺芯潮”之下,汽車廠商叫苦不迭,芯片廠商卻迎來了史上最甜蜜的時刻。漲價,幾乎成了全球芯片行業的主旋律。
8月31日,三星和韓國晶圓代工廠商Key Foundry通知客戶,將在今年下半年提高芯片代工價格,計劃提高15%至20%。此前不久,臺積電決定,對2022年晶圓代工的價格進行調整,最高漲幅20%,于明年第一季度開始正式生效。
另外,供應鏈傳出消息,聯電也再次向客戶發出上調晶圓代工價格通知,11月平均漲價10%,部分制程漲幅或超15%,28nm制程的報價上調至2800-3000美元,創出歷史新高,而這已是聯電今年以來的第4次漲價。聯電預計,產能利用率超過100%情況將延續到年底,第四季不排除再度調漲價格。
據Digitimes 報道,多家晶圓代工廠準備在2022年第一季度之前提高成熟制程的8英寸、12英寸的晶圓代工報價,提價幅度至少為5-10%。
此前,中芯國際在二季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,目前半導體廠商產能擴建、市場交貨等都比較緩慢,供不應求狀態至少持續至2022年上半年,預計今年三季度、四季度價格仍可能繼續往上走。
漲價的同時,芯片巨頭更掀起了史上最兇猛的擴產潮。
臺積電宣布,未來3年將投入1000億美元(約合人民幣6500億元)增加產能,公司投資120億美元的美國亞利桑那州晶圓廠已經動工;
英特爾宣布,將斥資200億美元(約合人民幣1300億元),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建2家芯片工廠。同時,英特爾將向外部客戶開放晶圓代工業務;同時,英特爾也計劃在歐洲建立兩家新的芯片工廠,投資總額達800億歐元(約6100億人民幣);
面對臺積電、英特爾的瘋狂擴產,三星也計劃在美國投資170億美元(約合人民幣1100億元)建設先進制程晶圓廠,生產半導體產品,目前正在尋找美國新芯片工廠的建設地點。
但新建產能或許不能解決汽車廠商們的“燃眉之急”。從產能角度來看,建廠導入設備往往需要2年時間。還需要2-3年時間完成車規認證并進入整車廠供應鏈。
這一輪“缺芯潮”,也引發了國家層面的重視,各國深刻意識到了芯片自主可控的重要性。為實現“技術自主”,歐盟將籌集數百億歐元,推動半導體相關技術發展;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(SIA)呼吁美國將未來5年芯片研究的聯邦撥款從15億美元提高到50億美元。
中國工信部則明確表示,國家會加大力度扶持芯片產業,力求讓中國芯片自給率在2025年達到70%。
當前大部分分析機構認為,目前全球芯片供不應求的形態仍未到有效緩解,半導體行業景氣度仍然向好,在三季度末或將再度掀起的漲價潮,有望對國內企業業績起到提振作用,功率及模擬芯片行業景氣度依舊維持高漲。